浙江電力能源投資5年內將達1萬億 項目熱引擔憂
5年10萬億的投資目標,把浙江帶入了熱火朝天的大建設氛圍之中。
“下面縣、市都非常積極,很多地區已經上報了重大項目的投資情況,并且建立了地方領導聯系重大項目責任的制度。”浙江省發改委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員告訴記者。
早在2012年年底召開的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上,浙江省發改委就公布了2013年的投資目標:要確保全年固定資產投資總量的增長速度在15個百分點以上,力爭增長20個百分點,全社會投資總量突破2萬億元人民幣。
一年2萬億元的投資規模,讓與會的官員們既興奮又驚訝。而這,僅是浙江未來5年投資中的一小部分。
記者了解到,浙江省希望通過“411”重大項目建設,推進“四大萬億”工程,即“萬億產業轉型升級工程”、“萬億基礎設施完善工程”、“萬億統籌城鄉建設工程”、“萬億公共服務提升工程”,建設1000個以上的省重大項目,帶動浙江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超過10萬億元;同時,力爭建設100億元以上大項目50個、50億元以上大項目150個。
其中,在“萬億產業轉型升級工程”中,計劃五年完成全社會產業投資5萬億元以上,重點推進700個左右的省重大產業項目。在“萬億基礎設施完善工程”中,計劃五年完成全社會基礎設施投資1.5萬億元以上,重點推進300個左右的省重大基礎設施項目。在“萬億統籌城鄉建設工程”中,五年完成全社會城鄉建設投資1.5萬億元以上,重點推進100個左右省重大城鄉建設項目。在“萬億公共服務提升工程”中,計劃五年完成全社會公共服務投資1萬億元以上,重點推進200個左右省重大公共服務項目。
為了推進“411”重大項目建設行動計劃,浙江省還成立了由省領導任組長的“擴大有效投資重大項目推進協調小組”,同時要求建立省、市、縣(市、區)領導聯系“411”省重大項目的制度,各市、縣(市、區)和省級有關職能部門作為項目服務責任主體,業主單位作為項目實施責任主體,齊心協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。
大項目背后的伴生矛盾
浙江省“411”重大項目建設行動計劃,與能源相關的省重大項目約有90個左右,幾乎占到項目總量的1/10。這一點引起了外界的注意。
據悉,浙江將重點建設的能源項目包括蒼南電廠、六橫電廠、杭州蕭山天然氣熱電項目等火電項目,推進秦山核電一期擴建、三門核電一期等核電項目,推進仙居抽水蓄能等水電項目,推進舟山生物燃料乙醇等新能源項目,推進甬臺溫天然氣輸氣干線工程、紹興—杭州成品油長輸管道等煤油氣項目,推進溪洛渡—浙西特高壓直流工程、寧東—浙江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及配套電源等輸變電項目。
規劃中的六橫電廠
為了拓寬未來5年的電力投資,浙江省正在推進項目儲備。在國批項目方面,浙江省將爭取國家發改委核準溫州電廠、舟山電廠、烏沙山電廠3個煤電項目;核準寧東至浙江特高壓直流和500千伏電網項目不少于10個。
“預計5年內,浙江在電力領域的總投資將在3500億左右。”前述浙江省發改委人士向記者透露。
大力投資同樣伴隨著問題和矛盾。記者掌握的一份浙江省發改委的文字材料提到,浙江省曾經超前建設了一批天然氣熱電聯產機組,由于今年電力需求趨緩,且有關單位不支持搶建機組發電,該批機組的年發電小時數僅為1000小時,陷入了破產的窘境。
同時,環境保護與發展煤電的矛盾,在浙江仍然長期存在。記者了解到,在浙江省的電力裝機結構中,煤電一直是主力機型,但浙江省的環境容量有限。面對這一矛盾,浙江省的相關部門正在積極開展煤電的減排問題研究。
這輪“大項目熱”是否蘊含風險呢?
“地方政府大量上馬大項目,必然會造成債務規模的膨脹。”著名財經評論員葉檀認為,此類投資中很可能有資本被大量浪費的情況。她同時向央視網記者表達了一個擔憂:“該死的項目死不了,該活的活不下去,才是地方大項目最糟糕的現狀。”
有分析指出,現階段,我國的許多地方政府又掉進了兩個“陷阱”——籌資成本高,大項目在投資中的占比較高。多年在“陷阱”中掙扎的不少地方政府,其債務規模增長速度快,償債壓力大,被迫采取借新債還舊債的償債方式。截至去年年底,銀行貸款占地方政府債務的78%。令各界擔心的是,有些地方政府通過融資平臺,利用特殊的融資工具變相舉債,投資于大項目,一旦這些項目無法實現盈利,就會造成金融風險。
因此,判斷大項目的發展前景,即未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,必須成為投資決策的最重要依據。
地方政府申報大項目是否應受到約束?葉檀向記者表示,對不同的大項目投資,應區別對待。有些大項目在建項目良好、資產質量高,能夠將債務還本付息,雖然會引起債務規模的膨脹,但仍值得投資。另外一種情況則恰好相反--項目差且資產劣質,最終導致資不抵債,使項目公司破產。后一種大項目不值得投資。
葉檀對后一種大項目投資造成的大量資本浪費,進而導致的債務規模膨脹,表示了擔憂。她認為,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地方政府的大項目投資。“最糟糕的方式就是用政策性扶貧的方式去投資項目”,葉檀認為,抑制地方政府大項目投資方式包括:減少政策性貸款,央行控制銀行的信貸規模。“在此前提下,由市場說了算,市場會自動選擇有前景的項目。”
TAG: